【互聯網PLUS】大數據解疑難雜症 Clinicbot助尋良醫@頭條日報財經網
支援廣東話 及手寫中文
深感在港尋覓好醫生甚艱難,岑潮輝(Chris)跟合夥人創立輔助診所工作的人工智能機械人Clinicbot,令用家可輕易在社交平台查詢有關診所資料,以及預約和查詢病症資料,為醫生和患者建立長期關係。
記者 廖倩媛
多年前Chris因家人患病而需要到處找醫生治療,他發現本港醫療制度透明度低,病人往往要花大量時間和運氣,查找適合自己的醫生。大部分人通常都不能第一時間找到好醫生,可能要嘗試數次甚至數十次才能成功,但每光顧一次診所便至少要付數百元,浪費了不少金錢和時間。
人工智能飽覽書經
他又指,在歐美等地,醫學資訊在國民之間廣泛流通,但港人的醫學知識大多不足。他認為有關健康的事不應該作任何有風險的嘗試,如隨便找一個從來沒有光顧過的診所或醫療中心。因此,他聯同另外3位合夥人,希望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,如幫助醫生通過大數據來了解客人基本病情,建立醫療通訊系統。
Clinicbot專攻專科醫生,人工智能會學習大量書本及文獻來解答客戶的問題;團隊亦有一名成員是醫生,熟悉醫學專業知識。為方便港人使用,該平台目前支援廣東話及書寫式中文,用戶可在診所所屬社交平台的專頁中,通過留言預約、提早註冊、登記以節省時間;用戶亦可輸入問題,如當用家查問有關皮膚病的特徵,人工智能可即時給予詳細解答。若用戶想聯絡醫生作更深入的諮詢,可留言等待醫生親自回覆。
應付一般查詢減工作負擔
另一名創辦人黃梓豪(Thomas)指,有調查發現,客戶最常詢問的不外乎診所的營業時間、地址、診金等一般資訊,護士每天要回答千篇一律的問題,人工智能就可以幫助醫護人員節省繁複工作,將時間投入更高價值的工作上。醫護人員可通過教育客人用機械人去解答一般疑難,並建立醫療關係。
除了Clinicbot,他們亦設計了系統客戶關係管理系統(CRM)給診所使用,對象是想將業務電子化的醫生,方便醫生將病人資料上載至雲端。Clinicbot推出了3個多月,目前該平台已有5家診所使用。收費方面,以人工智能服務為例,診所會付月費租用服務,CRM系統則另外需要付費。
平台研發一年,團隊現時有7名人員,該公司投資近百萬元研究,佔成本最多是技術開發和人力成本。4人希望可在一年內達到收支平衡,長遠目標是令行內資訊更流通,提升醫療界整體質素。
融入現有社交平台簡單易用
香港社會逐漸老齡化,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。Thomas指愈來愈多長者都會使用社交平台,因此他們避免使用過於複雜的應用程式,反而將服務融入現有社交平台,令一眾用家毋須再學習新方法去查問或者預約診所服務。
他指研發過程中,他們碰到的困難是機械人不懂廣東話,因此團隊花了一段時間創建新的系統。另外,客人未必能得悉和掌握新服務,要靠診所人員教導和推廣,而有了Clinicbot後,客人只須掃描QR Code便可使用服務。
擬推出醫生病人配對功能
未來該平台會推出配對功能,將病人的需求跟醫生的專長配對起來,並推介給用家選擇,令用家可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生。他們最終想將服務延伸至全亞洲,如台灣和新加坡,對象主要是華人;現時他們正準備打入內地市場,並準備英文版的Clinicbot。
Comments